Wednesday, July 13, 2011

偏重母語人士的發音是錯誤的。The myth of native speaker accent

偏重母語人士的發音是錯誤的。

我發現很多台灣的朋友,都希望自己能說一口像美國人一樣「標準」的英文。他們的理由是這樣的「標準英文」,到全世界的那一個角落都行得通。可是對不起,他們錯了。有研究發現,母語人士(例如美國人、英國人等)的發音,在英語做為國際溝通語言的時候,並不是最容易被聽懂的!所以,如果老師教學生極力模仿母語人士的發音,將來他們在實際國際溝通的場合使用英語,可能會吃虧的。

以英語做為第二語言人士的發音,在國際溝通上更容易被了解的原因有幾個:
第一,第二語言人士的發音比起母語人士的發音更合理。
任何語言當然都有不規則的地方,學習者就是要把這些當作例外,死背下去。不過把英語當作第二語言學習的人,把英語很多不規則的地方加以規則化了。這樣的例子很多,在這裡我只舉一個。母語人士英語的發音是stress-timed;這就是說一個單字不管多長,通常只有一個重音。例如說,很多美國人發 “congratulations” 的音,只有一個重音,也就是第四個音節的la。其他的音節,不管拼法是o還是a還是u或者是ion,全部一樣都發成schwa,也就是類似注音符合ㄜ的音,只是發得很弱。不同拼法都發一樣的音,這說起來很不合理,難怪聽不清楚。另一方面,大部份把英語當作第二語言的人,母音怎麼拼就是怎麼發,所以o就發o的音,a就發a的音;除了比較合理之外,先學過英語拼法的人,更容易聽懂。菲律賓式英語發音是其中一個例子。就用一下common sense就知道,母語人士因為天天都跟母語人士在講英語,所以講得很快,而且咬字都不清楚。(可是在國際場合上人家聽不懂,他們會怪你的英文不夠好!)

第二,使用第二語言發音的人數較母語人是多。
目前很多人都很清楚,學習英語的目的,不只是為了跟美國人溝通,而是跟全世界溝通。而「全世界」的人,並不都是使用美式口音。目前全世界使用英語的人口,多數是把英語當作第二語言的人們;母語人士只是少數。例如說,印度,菲律賓等國家使用英語的人口,都比英國多;有學者們預測中國快要成為英語人口最多的國家。所以,將來工作上或生活上如果用得到英語,比較有可能跟第二語言人士,而比較少可能跟美國人。這個時候,當你已經知道美國或英國口音並不是最廣泛通用的口音的話,為什麼還非學得像美國人的發音不可?

第三,聽不懂的主要原因不是發音,而是偏見。
有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發現,當你聽不懂某人的口音,大部分不是因為你沒辦法辨別對方所發出來的音,而是因為潛在意識裡認為「我講的就是標準,而對方講的帶有口音,所以我拒絕負擔為了解他我所需要做的努力」。換句話說,聽不懂不是因為發音,而是因為偏見。我有很多這樣的經驗。有很多學生曾經表示他們覺得我講話很難聽懂,因為我有日本口音。可是有研究調查顯示,日本口音的英文,是比中文口音的英語更容易辨別的。所以照理講,日式口音更容易聽懂才對。可是因為很多人有一種偏見,就是日本人的英文就是爛;所以還沒開始聽,就已經拒絕懂了。社會語言學家們也證明,並沒有根據,所謂「標準語言」比其他方言更好或更清楚易懂。這是主觀意識的問題。而就像大家都同意應該消除對某些種族或對殘障人士的偏見,我們也應該努力消除對不同口音的偏見。

要求學習者學會母語人士一樣的口音是不可能的,也沒有必要的。很多語言習得學的專家們都同意,成熟學習者要學會像母語人士一樣的發音,是不可能的(除了發音這點以外,第二語言人士卻也能達到非常高的語言能力;例如最近幾任聯合國秘書長,沒有一個是英美人士(現任是韓國人),很多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(菲律賓,新加坡,印度等)的領袖等,他們英文能力必定也比很多美國人都強吧)。有些學者認為,大人學不會口音是因為潛意識下他拒絕成為另外一個人;就我個人來說,我不會希望人家聽到我的英文時誤認我是美國人,因為我就不是嘛(特別在回教國家,千萬別被誤認是美國人,是會有危險的!)。那麼,明明知道這個目標是不可能達成的,還要求學生朝這個不可能的目標努力,而讓那些無法達到目標的學生感到沮喪,那不是很好笑嗎?這樣不合理的科目,恐怕只有英文吧!

因此,給學生的目標 (model),不應該是母語人士,而是雖然帶有本地口音,但在國際場合上成功以英語工作的本地人士。學校製作教學錄影帶,請不要再用太多白人或國外長大的ABC當演員,而多用一點帶有「在地味」口音的演員吧!否則,很多在台灣長大的小孩,只是因為自己沒有辦法達到像那些白人或ABC那樣的口音,而感到自己的英文很遜,甚至完全放棄英文呢!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Please tell me what you think!